本网讯(特约记者 陈红松)4月15日,一部凝聚诗词、书法、绘画、印章、拓片、石雕、摩崖石刻七大艺术精髓的鸿篇巨制《圣行百咏》正式与公众见面。这部集文化工程、艺术创作、学术研究为一体的著作,为历时两载的“圣行百咏”画上圆满句号,以跨界融合的创新形式,为黄帝文化传承树立新的标杆。该项目由著名文化人士韦一先生发起并全程出资推动,彰显出民间力量助力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。
A.百位名家跨界共创,打造文化史诗
在缙云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,韦一先生作为总策划倾力推动,“圣行百咏”项目汇聚全国顶尖艺术力量。100位诗人参与“百诗咏圣”,以黄帝功绩为核心创作百首诗词,搭建起整个作品的文化叙事框架。同时,来自西泠印社、中国美协、中国书协等机构排名前一百德艺双馨艺术名家共同参与创作,完成书法、绘画、印章、拓片各百件。此外,张爱廷大师雕琢百件青田石雕,仙都增添111幅摩崖石刻(6570多个字)共同形成庞大的“百诗七艺”艺术矩阵。
B.数字技术赋能,传统艺术焕发新魅力
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,“圣行百咏”项目积极引入高新技术,通过拓片高清数字化、石雕3D全息展示等技术,为古老的传统艺术赋予科技魅力,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领略传统艺术的精妙之处。
C.两大展览接力,实现地域到全国的文化辐射
2024年4月11日,在黄帝诞辰之际,“圣行百咏”项目在缙云举办特展,以“诗书合璧”拉开序幕。现场百件诗书作品沉浸式感受黄帝文化。2025年1月11日,600多件珍品在浙江展览馆首次集结亮相,大展设置“石刻秘境”“石雕长廊”等主题展厅,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。
D.八大工程助力,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
缙云县黄帝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,当地通过实施“解码历史基因、打造文化精品、浸润城乡空间、创新数字传播”等八大战略,推动黄帝文化从“历史符号”向“时代IP”转变。《圣行百咏》作为核心成果,已衍生出数字藏品、研学课程、文创产品等一系列产业链条,充分实现文化价值的转化。
E.创新文化传承模式,获专家高度评价
总策划韦一表示,《圣行百咏》不是简单的艺术叠加,而是一次文明的“基因重组”。通过七种艺术语言的对话,既还原了黄帝文化的多维面貌,也为当代人理解华夏文明根源开辟了新的审美路径。该项目是杭州家风孝道文化传媒“百咏工程”系列的第六部,此前已成功打造“孝道百咏”“青瓷百咏”等现象级IP。
“圣行百咏”项目由浙江省社科院指导,杭州家风孝道文化传媒、缙云县文旅投主办,杭州市上城区丁兰街道、浙江省诗词楹联协会、杭州出版社、青田石雕产业中心等机构协办,并得到黄帝文化书院的学术支持。
文化学者认为,政府引导、名家创作、民间资本助力、科技赋能——“圣行百咏模式”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了新范式。随着《圣行百咏》的出版,黄帝文化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。